以孩童的天真想像,二戰集中營流放者的掙扎求存

被迫低頭時,不要忘記心中的光

為什麼我們想推薦這本立陶宛歷史圖像小說?對於台灣讀者而言,社群鮮少討論的東歐國度,陌生的西伯利亞荒原,此時此刻有什麼樣的理由閱讀?然而一旦理解故事的背景,翻開本書,荒謬的不只是在荒野拔野草煮石頭湯給孩子喝;震撼的不只是在冰川上隔著冰層,哭著跟凍死的朋友屍體說再見,最能感同身受的,這些故事是身為台灣人也能懂的歷史傷痛。

蘇聯二戰占領立陶宛後,將有公民意識的民眾逮捕,流放至西伯利亞。他們被冠上「異議分子」,最後能回家倖存者無幾。本書預示了當國家受到侵占威脅,荒誕與殘酷將成為日常。作者透過祖母筆記寫下的流放故事,希望人們相信,即便面臨被迫低頭的黑暗時刻,自己心中信仰的光就是活下去的力量。

▌海狗房東導讀

海狗房東獨家導讀 :許多蘋果無法從西伯利亞歸來
▌讀完全書,真切能感受到世間最恐怖的,絕對不是鬼,而是隱動、作祟的邪惡,無論平庸與否。
文╱海狗房東,譯者

在童話故事之外的現實世界裡,一個平凡的立陶宛小鎮,竟有長著牛角麵包的樹木、河裡還有牛奶奔流?在圖像小說《西伯利亞俳句》中,就有這樣一個夢幻家園,但此書並非童話,而是奠基在1940年代立陶宛遭蘇聯紅軍大舉占領、被迫加盟赤化後,大批人民遭到流放西伯利亞邊疆區的史實。

1941年到1952年,有超過13萬立陶宛人遭流放,士兵常在半夜或清晨硬闖入門,人們只能在慌亂中打包極簡便的隨身物,放棄所有家產,等於被連根拔起,驅逐至生存條件極其嚴苛的遙遠異鄉。作者尤佳.維列的父親,當年還只是孩子,一家四口也遭流放。《西伯利亞俳句》就是依據作者父親的口述、祖母留下的筆記與暮年憶起當年的喃喃自語,再加上史料考證和一些想像情節編織而成。

這也是為何書中的平凡小鎮被描繪成有如童話、天賜之境般豐饒,因為流放的日子太苦──嚴寒、疾病、飢餓、羞辱、勞動改造……相對之下,故鄉的一切無不美好,不懷抱著美好到不現實的故鄉度日,難以在現實中活下來。

這些人犯了什麼罪,要受此刨根滅頂的迫害?其實多半是一般士農工商、公教醫護與軍警,只要被冠上反抗蘇聯統治的異議分子,就能「依法」逮捕、驅逐。後來甚至因為人數過多,連「虛構的合法性」都不需再演,一切從簡:

「內務部會派軍隊或衛兵前往某戶人家,強迫這家人限時搬離,有時是一天,有時才幾分鐘,之後貨車會來載他們去火車站。就這樣,逮捕、審判、正式程序都免了。」

——《古拉格的歷史(下):勞動工業營的瓦解1940-1986》

不過,此書背景即便沉重,也不迴避最令人不忍直視的傷痛,但作者用舉重若輕之筆,以父親少年的視角,帶著未褪盡的稚氣、童心的濾鏡,以及少年對朋友說「當時勇」特有的簡潔有力、搞笑,曾身在其中卻不沉溺於憂慮的口吻,帶讀者回望過去種種;而故事中對五感、內在感受的連結也有許多細膩的描寫,

...繼續閱讀

▌推薦選書

最溫柔的台灣史,致敬勇敢的人們

橫掃國際各大漫畫、圖像小說大獎!致敬台灣的勇敢小人物們。日治時代長大,一個從小熱愛讀書、歌唱的無憂孩子,因參加讀書會被懷疑涉及政治活動,經程序不義的軍法審判後,受囚於綠島十年。

出獄後,他在經濟起飛的時代,為理想創辦了五年級生家喻戶曉的《王子》兒童雜誌,更自幕後一手推動了紅葉少棒傳奇;晚年,在亞洲民主浪潮的湧動中,開始面對過去、找尋真相。

以意志為畫筆,對抗被消失歷史

活下去很重要,但毋忘初衷地活下去更重要。2019年,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,作者遭港警射穿右眼後,他手上的畫筆,成為反抗的起點。

作者希望透過畫作,在為時未晚前,把香港人的故事,告訴那些仍活在自由平等、不必面對極權打壓的人。希望習慣自由平等的人有所警戒,對各自身處的社會更積極參與。」

不得不犧牲的旅程,不得不往前的希望

這本無字的繪本以具有張力的動人圖象講述了一群動物的旅程:牠們必須離開森林,穿梭在暗夜森林裡,牠們不得不犧牲事物、放棄親人、跨越邊界

我們或許難以想像,世界上有 2.58 億移民,這一數字幾乎佔了全人類的4%。其中逃離戰爭、迫害和衝突的人數超過 7000 萬。人們因為各種理由,被迫離開家園,而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對未來懷抱著希望,這份希望足以讓他們跨越所有困難,邁向未知。

如何告訴孩子所謂的「獨善其身之惡」?

我們經常透過繪本告訴孩子們,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真善美,教育他們學著做一個善良的人。但卻鮮少告訴孩子,如何鼓起勇氣面對現實世界必然會遭遇的惡。

擁有完美生活的森林之鳥達西先生,明明察覺了不尋常的惡臭氣息,卻不願意面對真相。即使看到其他鳥兒奮力抵抗的身姿,也只是生氣他們破壞了自己的寧靜,這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思考模式。 作者林廉恩用其獨特華美的筆觸,描繪了一個讓人震懾的現代寓言童話。

被囚禁人們如同搭上火車,載走了無數的青春

從前從前,一輛火車突然衝進小島上,愛看書的人被帶上了火車,不愛看書的人被帶上了火車,還有,偷偷批評「偉大」的人,沒有誇獎「偉大」的人,有理由的人,沒有理由的人……當這些人被迫搭上火車 …

這輛火車留下的軌跡是歷史的動線,至今隱隱牽引著人們的記憶。但,記憶這條路徑,容易被截彎、被湮沒,只有人們持續地在上頭來回探詢。

在最惡劣絕望的處境,永不熄滅的人性之光

本書改編自作者的真實經歷,記錄他和弟弟住在難民營長達十五年的生活,在十五年間,他們失去至親、在異地顛沛流離。

這不只是索馬利亞難民們的故事,還有人性的良善,時刻提醒我們懷抱同理,即使個人之力再渺小,都可能成為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溫暖力量。

南洋以外,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

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,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,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,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。

西伯利亞拘留,指的是二戰末期,戰敗後大量的日軍戰俘強制移送西伯利亞等地,導致許多人魂斷異鄉。當時的臺灣人成為戰俘後,也被送往西伯利亞。然而,這段歷史卻被抹去、消失於臺灣人的記憶中。

天皇蒙塵

天皇蒙塵

我們已被戰爭摧毀。關於日裔美國人集中營故事

本書作者以母親小時的親身經歷為本,寫出這個既詩意又殘酷,簡練卻充滿細節的獨特作品。太平洋戰爭的序幕,也是日裔美國人噩夢的開始。日裔美國人被視為國家的敵人,不分性別、年齡皆送到各地拘留營

小說不只是作者家族史的虛構化,在每一章陳述一個家庭角色的角度,讓我們逐步逼近發生在這個家庭的驟變。小說內容談的是忠誠、身分認同,以及巨變時代在美國身為『他者』的境遇。

極權統治下,每個公民都是潛在的罪人

「古拉格」全名「勞改營管理總局」,是前蘇聯負責管理全國勞改營的機構。一位氣象學家被關「內部隔離室」。他持續給年幼的女兒寫信,直到他的消息與生命從人間被抹除。這168封給女兒的信,見證蘇聯大清洗歷史。

史達林主義瘋狂殺掉菁英、科學家、藝術家、軍人,在極權主義的統治下,每個公民都是潛在的罪人。

懵懂地旁觀人們犯下違反人權的罪行

在生命結束時,你會回想到什麼?本書是知名女性主義歷史學家瑪莉蓮.亞隆,因為意識到自己將是二戰最後的見證人,而與六位友人一起留下的童年戰爭經驗書寫。

所寫下的並不是血肉橫飛的戰役,而是自己曾經如何以兒童的身分參與這場大人的戰爭,進而不可避免地被戰爭的經驗影響了日後的人生。

遺書無語,卻是這場被遺忘鬥爭的僅存記憶

一位政治受難者孫女意外在國家檔案中發現被槍決家人的遺書,開啟後續一連串「遺書歸還」運動。家人從不知道這些書信的存在,只知道他們的珍貴之人被迫提早從人世間離席了。

「寫信者」是一九五○與七○年代遭槍決的青年,他們不需由後世追捧為英雄,但能為後人點一盞直視與反省歷史的燭火。

希望這些前輩知道,世界上仍有人很努力瞭解這一切

本書為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孫女,對阿公的人生歷程回顧與紀錄。在漫漫十幾年的書寫過程,彷彿有道任意門,不斷在阿公的少年裡,照見自己現在的某些模樣。

她想對對著每一個迷惘時刻的少年阿公,隔著時空,在心底對他說不要害怕,未來你還是一步步撐過來了。而少年阿公,也彷彿在告訴我們不要害怕,我們可以活成某些時刻還堅持自己信念的人。

OSZAR »